何謂幸福的人生?在求學過程中似乎沒有這門科目,
孔毅老師在他的書裡提到:「真正的幸福不是追求世界的第一!」
成就= 幸福?!
在追求各式各樣人生的成就時,我們往往將焦點集中在外顯的事物上,但是在追求成就的同時,我們是否能兼顧到自己個人的健康、家庭、人際等各種生命中不可少的關係,與看不見的資產。
以一個十字圖案說明人的四大需要( 如圖示),這四種需要都必須均衡,才可能界定人是否幸福。人生的幸福不在於我們擁有多少,或過著多優渥的物質生活,乃在於我們的生命值有多豐盛。很多人追求的是做了什麼、或擁有什麼,然而比起追求成就或擁有金錢地位等,我們更應該考量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。很多名人或許擁有很棒的成就,也受到社會大眾的羨慕與景仰,但與家人或孩子的關係卻未必美好,這真的就是幸福的人生嗎?
成就真的未必是人生價值或滿足感的來源,很多人抱著羨慕的心態,以為自己若擁有某人的生活、財產,就應該很滿足,但從聖經的某個角度來講,這就是十誡中第十誡所提到的「貪戀」。因為與人「比較」,所以總是無法滿足,當我們單單因自己所擁有的現狀而滿足時,就是得著幸福的開始。聖經但以理的故事很清楚說明,世界的物質容易影響我們的人生價值,但以理寧可選擇粗茶淡飯,也不願與其他人一樣,享受王所賜的膳食與美酒。因為他確認自己的身分價值是從神而來,不願跟著世界潮流走。
滿足從何來?
當我們盲目接受世界的價值體系,就會進入一個無法滿足的框架裡。有部分原因是人裡面的「貪」,看到別人的比較好;有部分原因是人裡面沒安全感,以為要擁有那樣的生活品味才叫好,卻看不清每個人的狀態和該走的路本來就不一樣。一味地以為換了工作或環境就會比現在好,但溯本清源來說,如果本身一直看不見自己的問題所在,換到哪個環境都一樣。
孔毅老師特別在書裡談到人生四大需要中,在情感部份必須先學習接納自己;在智能上要挑戰超越自己,而非與人比較;在身體方面要善待自己,健康是很重要的打拚基礎;而在靈性的層次上,則是要找回自己,在上帝的創造中,找到祂最初所造的我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倘若在這四點上都能看清自己的地位、限制,和所擁有的事物,必定能擁有幸福的人生。
書中提到一個故事,有個年輕人跑去城堡裡諮詢一位智者,怎樣才能幸福?老人家將油倒滿湯匙,讓年輕人拿著湯匙繞城堡一圈。年輕人小心翼翼地不讓油滴下,走回到智者面前,他問年輕人看見甚麼,年輕人搖搖頭表示,只專注在讓油不滴下來,根本沒留意四周有甚麼。於是智者要他再走一遍,第二次回來時,年輕人興奮地分享自己看到甚麼,但手上湯匙的油都在過程中滴光了。智者語重心長地說:「幸福就是在你飽覽城堡一圈的同時,也不會讓油灑出來。」
我們必須調整一般的觀念,所謂的「第一」不是像廣告常常傳達的,告訴我們擁有這部車子或這個商品,就會達到世界的巔峰、也會得到最大的滿足。乃是要認識自己目前擁有的,即便物質上不如別人,但是在自己的家庭、健康、才幹、靈命和關係等精神層面上找到滿足,那才是最真實的幸福。
你期望別人記住的是,你在社會上最大的成就,還是在一生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讓與你有關係的人都記得你的好?究竟是前者還是後者,會令你感到幸福?